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7月14日,长江综合钨粉均价连续第六日上涨,报收38.6万元/吨,单日再涨500元,刷新近十年历史高位。这一看似温和的涨幅背后,实则是全球战略资源博弈白热化、中国供应政策刚性锁死与核聚变商业化需求爆发的深度共振。当“工业牙齿”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筹码,钨产业正经历从“工业原料”向“战略资产”的价值跃迁。
一、供应端:政策红线锁死增量,海外补充难解近渴
国内开采指标硬约束持续加码。2025年首批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仅5.8万吨,同比锐减6.45%,江西主产区配额削减2370吨,湖北、安徽等低产区指标直接归零。环保督察高压同步施压,江西、湖南中小矿山因改造成本飙升40%停产率超30%,现货流通量持续低于50%,矿山惜售情绪推升江钨集团黑钨精矿报价坚守17.3万元/标吨高位。
进口矿结构性矛盾加剧。尽管1-5月钨精矿进口量同比激增46.3%,但哈萨克斯坦巴库塔二期项目延期至2026年,朝鲜、越南低品位矿(平均0.25%)难以替代高品位黑钨,进口溢价较年初扩大18%。新矿法强化战略管控效应显现,7月生效的《矿产资源法》*将钨列为战略性保护矿种,采矿权全面实施招拍挂制度,长期规范开采秩序的同时,短期加剧供应收缩预期。
二、需求端:军工囤货与核聚变商业化双引擎爆发
全球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计划将政府钨储备从266吨暴增至2041吨(增幅667%),欧盟推动钨基穿甲弹缺口扩至6800吨,地缘冲突刺激各国战略囤货溢价达25%。国内制造业同步复苏,6月装备制造业PMI达51.4%,1-5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21.5%,硬质合金企业库存消化周期缩至35天,补库需求持续释放。
核聚变商业化引爆千亿级需求成为*大亮点。中国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世界纪录,法国WEST装置启动6000吨钨组件招标,中钨高新高熵合金涂层技术进入预审,单吨溢价空间高达40%。更关键的是,核聚变反应堆材料损耗远超预期——以ARIES-ST反应堆为例,单堆运行40年需消耗29,034吨钨,相当于当前全球年产量29%。若全球推进核聚变商业化,钨需求量需激增10-20倍,彻底改写供需逻辑。
光伏钨丝渗透率突破临界点。厦门钨业300亿米产线满产运行,切割效率较碳钢线提升15%,成本降10%,渗透率突破16%,单吨利润较传统产品高35%,硅片薄片化趋势推动2027年市场规模逼近200亿元。
三、产业链变革:从“原料输出”到“技术主导”
出口管制重塑全球贸易链。中国对APT、碳化钨实施配额管理后,欧洲APT价格飙至485美元/吨度(较国内溢价25%),倒逼企业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厦门钨业凭借光伏钨丝技术获出口豁免,高端产品毛利率提至38%。未被管制的硬质合金刀片成突围利器,5月单月出口量同比增13%,中国正从钨原料出口大国转向高附加值产成品出口大国。
资本加速布局战略资源赛道。7月14日钨概念板块主力净流入2.29亿元,中钨高新(+1.77%)获机构连续3日加仓,押注其柿竹园技改项目(2027年钨精矿年产量升至1万标吨)及核聚变材料技术突破。江西贸易商囤货量回升至3.2万吨,博弈欧盟2万吨战略储备招标窗口。
四、风险预警:高位震荡中的三大博弈点
欧盟关税政策落地倒计时
若7月对华钨制品加征25%关税,将冲击国内8.2%出口份额,但核聚变、光伏等高附加值领域或成转型突破口。
技术替代加速倒逼升级
碳化硅刀具成本较年初降20%,切削工具领域替代率逼近25%;若光伏碳化硅线材成本再降10%,或冲击35%传统钨需求。
政策调控“双刃剑”效应
国家储备局抛储预期升温(概率40%),可能短期压制价格;但长期看,资源稀缺性(中国占全球储量52%)与新兴需求增长仍支撑价格中枢上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FCuxJcMzUuJ2CtBAT4alA
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不代表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的观点。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据此投资,风险自担。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