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专利信息显示,比亚迪申请了一项名为《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散热基板、功率模块、车辆》的专利(公开号CN120738532A)。从名称即可看出,该专利覆盖了从材料到模块再到整车的完整链条,显示出比亚迪在下一代功率电子热管理方向的系统布局。这一动作,或许意味着车企正在从器件级散热方案,迈向结构级、材料级的深层创新。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功率密度与电控集成度不断提高,功率模块成为系统发热的“关键热源”。传统铜基、铝基散热材料虽然导热性良好,但在更高功率、更小封装、更严苛温度循环下,其热阻、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和可靠性问题逐渐显现。尤其在碳化硅(SiC)器件大规模导入后,功率密度提升使散热设计的极限被进一步压缩。
金刚石以2000W/m·K以上的热导率被认为是理想的散热材料。若能与金属复合,既保持金刚石的超高导热性能,又兼具金属的强度与可加工性,将在功率模块底板、散热支架和热扩散层上产生巨大潜力。但金刚石与金属在热膨胀系数、界面结合及加工方式上存在天然矛盾,这也是该方向迟迟未能大规模应用的技术瓶颈。
比亚迪此次专利名称中的关键词依次为“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散热基板—功率模块—车辆”,显示其研究逻辑从材料出发,直达系统应用。该体系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界面层或梯度结构,实现金刚石与金属的高效结合,从而兼顾高导热率与良好可靠性。
这类复合结构可作为功率模块底板或散热桥使用,通过缩短热流路径、降低界面热阻,将芯片热量更快传导至液冷系统。相较常规铜板方案,若导热性能提升30%—50%,即可大幅降低模块结温,提高器件寿命与输出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专利还涵盖整车应用,说明比亚迪希望把该材料方案纳入电驱系统的整体热设计中。例如在电控系统中采用金刚石复合散热板,既能减重,又可提高功率密度,为纯电平台提供更大热裕度。这种“材料-结构-系统”一体化布局,在整车企业中较为罕见。
长期以来,比亚迪在电驱、电控、电池“三电”领域强调垂直整合。此次布局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正是其材料自研体系的延伸。从刀片电池的极耳结构,到SiC模块自研封装,再到金刚石散热材料,均指向一个目标——通过掌握核心热管理技术,提升整车性能边界。
此外,比亚迪早已在半导体、功率器件、陶瓷基板等环节建立内部供应能力。若金刚石复合材料实现量产,其可直接导入车规级功率模块生产线,不仅优化模块结构,也可反向降低冷却系统成本。这种垂直整合优势,使比亚迪具备比传统材料公司更强的应用验证与反馈能力。
目前,金刚石散热材料在全球仍处于研发或小批量阶段。国际上,ElementSix、IIaTechnologies、AKHAN等企业在金刚石薄膜与热扩散片领域具备*优势,但其重点仍在光电与射频领域。国内则有黄河旋风、四方达等公司在金刚石基板及复合材料方向持续突破,主要服务高功率半导体与激光器市场。
比亚迪的加入,使“车规级金刚石热管理”这一概念*进入整车企业视野。与专业材料公司不同,车企的应用牵引力更强,一旦验证成功,将带动上游金刚石粉体、复合基板加工及界面镀层技术的需求增长,形成新的供应链板块。
不过,这一方向仍面临两大现实挑战:一是成本。高品质金刚石原料价格昂贵,复合加工工艺复杂,若不能在百元级/件的成本区间内实现规模化,将难以进入主流车型;二是可靠性。金刚石与金属界面热阻、热循环应力、机械强度等问题仍需长期验证。
从专利覆盖的层级来看,比亚迪的技术路径可沿三条主线演进:
其一,在功率模块底板中率先导入,替代部分铜/陶瓷复合板,用于验证导热与热疲劳性能;其二,拓展至逆变器、电驱系统外壳等结构件,将散热与支撑合一;其三,在未来高压平台与智能驾驶域控中应用,以支撑更高功率密度与可靠性要求。
若结合液冷技术与系统热管理优化,金刚石复合散热板有望在整车能效、功率模块寿命及热安全方面带来显著改进。对于比亚迪而言,这不仅是提升性能的技术储备,更是其长期材料自研战略的重要一环。
比亚迪此项专利的意义,并非单一材料创新,而是代表整车企业正在向底层材料体系渗透。过去热管理主要依赖外部供应商,如今车企开始以系统视角重塑热路径,这预示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正从“系统集成”延伸到“材料基础”。
金刚石-金属复合散热材料的产业化仍有漫长验证过程,未来,随着SiC器件和高压平台的普及,金刚石复合基板或将成为新能源车功率电子的新标准部件之一。
链接:http://www.idacn.org/news/51600.html
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不代表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的观点。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据此投资,风险自担。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