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火热的钼市场,等到了一个期待许久的消息。
近日,中金黄金(600489.SH)发布公告称,其所属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已全面恢复生产。公司表示,此次停产未对整体生产经营及年度业绩构成重大影响。
然而,就在这座大型铜钼矿停产的四十余天中,国内钼精矿与钼铁价格经历了一轮迅猛上涨,甚至引发下游特钢、化工等行业连锁反应。
随着该矿产的复产,此前紧绷的市场情绪出现些许松动,钼价走势趋稳。但行业普遍认为,要根本改变2025年以来钼价高位震荡的运行格局,仍为时尚早。
当前钼市场的底层逻辑,依然紧紧围绕供需关系的再平衡展开。产业理性正在回归,而未来的钼价走势,仍取决于资源端的约束与新兴需求的增长之间的博弈。
一矿之停,何以撼动全局?
2025年7月23日,中金黄金旗下内蒙古矿业公司突发安全事故,直接导致其铜钼采选系统全面停产。这一突发事件在短期内造成钼原料供应骤然收紧,市场看涨情绪迅速发酵。
资料显示,该矿山作为国内重要的钼生产基地之一,历史年均钼精矿产量约1.19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9%。以此推算,停产期间月均减少钼金属供应近1000吨。
这一供给缺口迅速传导至价格端。根据专业机构统计,自7月24日至9月8日复产前夜,钼精矿(55%以上)价格从4050元/吨度一路飙升至4650元/吨度,累计涨幅高达14.8%。即便在9月9日宣布复产当天,市场价格依然稳定在8日的水平,仍处于历史较高区间。
从更宏观的供需视角看,该矿停产导致的月供应缺口约占国内同期钼月供应量的1.5%。这一比例看似不大,却在原本就偏紧的供需天平上投下了一颗不容忽视的砝码。下游钢铁行业反应迅速而强烈——以太钢集团为代表的多家特钢企业联合发声,指出钼铁采购成本较年初上涨超过10%,为传导压力,部分钢厂不得不上调特种钢材产品价格。
定量分析进一步表明,在该矿停产的四十多天中,全球钼市场供需缺口从84.8万吨扩大至约86万吨。这一变化虽由偶然事件引发,却深刻揭示了当前钼市场供给弹性不足、资源集中度高的结构性问题。即便如今矿山复产缓解了短期供给压力,价格仍未见大幅回调,足以印证市场对供给干扰事件的高度敏感。
短缺已成常态,成本驱动强化
与许多深陷“内卷”困境的大宗商品不同,当前钼市场正处在一场由新兴需求和资源约束共同推动的超级周期之中。
“短缺”,已成为钼产业讨论中*常见的关键词。
从需求结构来看,新能源产业已崛起为钼消费的重要引擎。2025年,光伏、电动汽车、风电等绿色科技领域对钼的需求占比已从五年前的不足10%大幅攀升至30%。据测算,每GW光伏装机需消耗约5000吨钼,而电动汽车中高强度钢与超合金的应用比例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升钼的使用强度。在这些新兴动力加持下,全球钼消费总量已增至29.41万吨,且保持稳健增长。
另一方面,供给端却面临多重约束。资源民族主义在全球矿业领域抬头,例如刚果(金)延长钴出口禁令,虽不直接针对钼,却推高了伴生金属的开采成本与合规风险,间接影响了钼的供应稳定性。
同时,国内外环保政策持续收紧,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资要求迫使矿业企业增加投入、放缓扩产节奏。数据显示,2025年钼单位开采成本同比上升75%,其中环保合规投入增加、矿石品位系统性下降是主要推手。
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凭借资源与控制力优势,不断通过并购整合强化市场地位。目前,以洛阳钼业(占全球供应18%)、金钼股份(15%)为代表的五家龙头企业,合计市场份额(CR5)已达52%。然而,即便龙头努力增产,供给刚性依然显著,难以快速响应需求变化。
成本上涨与资源稀缺两者相互强化,共同构筑了钼价坚实的底部支撑。7月停产事件之后钼价单月急涨近15%,而复产消息仅使价格不再上涨,恰恰说明突发事件只是“火上浇油”,真正支撑价格高位运行的,是持续存在的供需缺口和不断抬升的成本曲线。
钼的未来走势如何?
展望未来,钼市场能否走出高位震荡格局,将取决于三方面因素的演变:供给增长潜力、需求结构变迁与政策环境导向。
首先从供给角度看,全球钼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绿地项目开发周期长、资本开支大,原有矿山普遍面临品位下降、开采难度上升的困境。即便价格高企刺激部分闲置产能重启和勘探投入增加,但考虑到矿业开发固有的滞后性,未来三至五年内钼供给仍将保持刚性。
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大钼生产国,正持续推动矿业整合与安全生产、环保升级,这可能会进一步制约短期供给释放。
其次,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虽然传统钢铁领域(尤其不锈钢、特种钢)仍是钼消费的主力,但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正持续提升钼的需求天花板。钼在光伏电池背板、核电机组管道、风电轴承中的使用不可替代,且随着技术迭代,单位用量仍有提升空间。
此外,航天军工、电子器件等高端制造领域对高纯度钼制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需求分层与价值链提升。
*后,政策与贸易环境也将显著影响钼的全球流动与定价。一些资源输出国加强原材料出口管制,意图延伸本土产业链;而进口国则积极构建关键矿产储备,以保障供应链安全。这类政策干预,可能加剧区域市场分化,抬高全球中游加工产业的原料成本。
综合来看,钼价短期内或因供给恢复、下游抵触而出现技术性回调,但中长期难以摆脱偏强震荡、底部抬升的大格局。一旦出现新的供给中断或需求超预期爆发,价格再次冲高也将不无可能。
结语
中金黄金铜钼矿的复产,为火爆的钼市场带来一丝缓和气息,却远未到宣告行情终结的时刻。
钼,这一曾经低调的金属元素,如今已成为支撑能源转型与高端制造的关键材料,其价格波动牵动着从矿山到组件的整条产业链。当前市场所呈现的,不仅是短期供需错配的价格信号,更是全球经济结构转变与资源约束长期化的深刻折射。
未来,钼产业的参与者需在波动中把握结构性机遇,也要对资源稀缺性、产业集中度和新兴需求建立更深刻的认知。
在绿色革命的浪潮之下,钼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2936751078320673&wfr=spider&for=pc
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不代表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的观点。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据此投资,风险自担。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