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财政部宣布废止《财税〔2006〕65号——关于调整钻石及上海钻石交易所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部分条款,实施近18年的钻石增值税优惠政策就此落幕。这一政策变动,在国内钻石行业引发了连锁反应,而国内培育钻石行业或将成为这场变革中的潜在赢家。
传统钻石贸易格局生变
该政策文件当年旨在扶持上海钻石交易所(SDE),助力中国成为亚洲钻石贸易的集散中心。其核心内容为毛坯钻石进口免征增值税,成品钻石进口增值税超过4%的部分即征即退,使得钻石行业进口环节长期享受“低税负特区待遇”,毛坯税率0%,成匪奥�4%,远低于全国统一的13%。
此次政策调整,核心是取消了上海钻石交易所的税收特殊地位。如今,无论毛坯还是成品钻石,自境外进入国内市场都需按13%的税率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4%实际税负”的时代彻底结束。
这一变化对传统钻石贸易各环节冲击明显。进口商与批发商成本直接上升,以100万人民币的CIF进口价为例,原先缴税4万,如今需缴13万,现金流占用和库存压力增大。短期内,可能出现“抢报关”“囤库存”现象,长期看部分贸易可能流向香港、迪拜、比利时等低税区。国内切磨与加工企业也面临挑战,毛坯进口一律征收13%增值税,即便可抵扣,也会形成资金占压,中小型切磨厂可能被迫退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上海钻石交易所失去“境内关外”的魔力,部分国际供货商可能转向其他平台,上海的交易量很可能下降,钻石贸易重心或再度外移。
国内培育钻石行业优势凸显
与天然钻石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培育钻石产业的“风景这边独好”。此次税改,非但不是挑战,反而是一次强有力的“政策助攻”。国内培育钻石行业在此次政策调整中具有独特优势。培育钻石不依赖进口毛坯,原本就具备价格优势。随着烊蛔晔诔杀旧仙嘤晔某杀居攀平徊椒糯蟆�
从成本角度来看,天然钻石进口成本的增加会直接导致市场上天然钻石的售价上升。而我国培育钻石的生产完全在国内完成,从源头就跳出了“进口环节增值税”的适用范围。当天然钻石因13%的进口税而成本高企时,国内培育钻石由于不受进口税影响,价格相对稳定。这使得在相同品质和规格的情况下,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价差进一步拉大,培育钻石“完全免税”的原料优势使其性价比达到*的高度。消费者在选择时,培育钻石的性价比优势更加突出。
从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壑到嵌瓤矗抡┞读艘览到诿鞯奶烊蛔晔盗吹拇嗳跣浴6嘤晔盗矗雍诵纳璞钢圃臁⒔鸶帐铣傻阶晔心ィ耆诨诠冢┯α锤獭⒏踩⒏煽亍T诠示郴肪吵渎蝗范ㄐ缘慕裉欤庖惶刂示哂蟹欠驳恼铰砸庖濉�
另一方面,财政部取消钻石增值税优惠政策,并非简单的政策收紧,而是有着深层次的产业升级意图,看似关闭了一扇门,实则为中国钻石产业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宣告了依赖特殊政策的旧时代的终结,开启了一个依靠技术创新、市场效率和产业链竞争力的新时代。
当然,市场的*终走向还需要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钻石行业正在告别依靠特殊政策的旧时代,迎来一个更加依靠自身竞争力的新阶段。对于培育钻石,这无疑是历史性的机遇。它将在一个更公平的竞技场上,凭借其与生俱来的成本优势、科技属性和战略价值,轻装上阵占据更有利的起跑位置。
链接:http://www.idacn.org/news/51616.html
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不代表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的观点。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据此投资,风险自担。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